萬豐醬油-手工古法台灣蔭油

關於釀造產品與相關知識

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多了解相關釀造產品的內容與細節, 我們將持續提供各種相關訊息, 利用這個公開的園地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 未來也會陸續新增關於釀造的各種方法與知識, 提供您在家也可以釀造自用的食品, 讓釀造融入於生活, 豐富生活.


天然防腐劑(1) – 鹽

天然防腐劑(2) – 酸

天然防腐劑(3) – 酒精

天然防腐劑(4) – 糖

標籤裡的秘密-醬油的鹽度(鹽份)



天然防腐劑(1) – 鹽

隨著食安意識提高, 相信大多數人去採買醬油醬料時, 都會再多特別注意一下原料內是否含有防腐劑添加劑等等相關的訊息. 而根據最近的市場調查, 其實現在不管便宜或是貴的高級醬油, 幾乎看不到有添加防腐劑了, 反而是 "無防腐劑" "不添加防腐劑" 等等這類的標籤比較容易看到. 無添加防腐劑的話, 那麼現在的醬油該如何擁有基礎的防腐能力呢?

未添加防腐劑的醬油, 通常標籤也會寫上 "開封後請冷藏" 這類的建議文字. 原來, 隨著時代進步, 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冰箱, 加上食品安全觀念提升, 願意把醬油不使用時放冰箱的人越來越多, 廠商也樂的可以不用額外增加成本添加防腐劑, 且又可藉此宣揚一翻, 這是少見的消費者與廠商雙贏型態, 讓醬油可以不用防腐劑, 以冷藏方式達到基本的防腐能力. 不過醬油因需進出冰箱頻繁, 有時也容易忘記而隔了一段時間才放入冷藏, 加上冰箱只是利用低溫抑制病菌的繁殖而已, 其實進出頻繁久了也是會有變質或發霉的可能的. 因此醬油本身還需有些許的防腐能力較為恰當. 而醬油本身其實早擁有最天然的防腐劑之一, 那就是 -- 鹽.>

古早的年代, 古早的醬油, 冰箱很少見的年代, 防腐劑也不普遍, 阿嬤用的醬油為甚麼怎麼擺著用都沒腐壞? 原來, 早期的醬油都很鹹, 或說非常鹹, 也就是利用高濃度的鹽來防腐的. 高濃度的鹽份, 利用滲透壓會讓一般的黴菌與細菌因細胞破裂脫水而不易存活. 根據過往調查記錄, 早期的醬油鹽份 (以NaCl計) 平均高達17%以上, 而一般海水也不過 3%~3.5%左右的鹽份而已, 記得在海水浴場玩水不小心喝到一口海水時, 就已經覺得又苦又鹹了, 所以這鹽份 17%以上的醬油其鹹感可真是非常濃厚的, 而這也就是古早時醬油防腐的方式了. 根據鹽度高低, 其實各有不同的防腐能力, 我們一般可以將鹽度大致區分為下面幾個層級:

--- 少鹽 : 3%: 部份腐敗菌繁殖些微防止能力, 乳酸菌旺盛
--- 中鹽 : 5%: 短時間對腐敗菌繁殖些微防止能力
--- 多鹽 : 8%: 抑制腐敗菌之繁殖,乳酸菌/酵母菌尚能繁殖
--- 強鹽 :10%: 部分乳酸菌無法活動, 產模酵母繁殖
--- 超強鹽:15%:乳酸菌繁殖困難, 細菌類部份停止繁殖, 產膜酵母繁殖
--- 最強鹽:20%:細菌大部份停止繁殖, 產膜酵母生長緩慢
--- 飽和鹽:26%以上:幾乎皆不繁殖 (僅少數於特殊環境耐鹽菌可以繁殖)

由上列分級所示, 可見古早時期醬油超過15%以上的鹽度, 確實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我們的老祖宗還真是厲害耶. 不過上列中可以看到, 還有一些產膜酵母仍可以在15%以上的鹽度下繼續繁殖, 另外其實後續也發現有其它耐鹽的酵母或少數耐鹽類桿菌,即使20%以上仍可以繁殖.

所以即使高鹽度醬油, 擺放太久不用時, 最表層接觸空氣的地方會產生一些白色薄膜狀的東西, 就是一般常見的產膜酵母. 然而因為不具毒性, 有些老一輩的人捨不得丟棄, 會將其去除後繼續使用. 但這樣的作法是稍微具有危險性的, 最好是濾除後再加熱過重新瓶裝再用比較妥當. 因為若只是短時間內發現就去除可能還好, 但若產膜酵母已發生一段時間, 應該會看到一團或一坨菌狀物(如照片上所示) , 此時上層醬油的性狀PH值與味道等等皆已改變, 可能會變成其他黴菌, 酵母菌甚或細菌類也可以繁殖的環境, 白膜上可能也可以看到其他顏色的物體, 很可能就是其他的菌類也繁殖了, 為食品安全起見, 避免有毒菌已繁殖, 此時最好還是丟棄不要使用比較衛生且安全喔!

 回到頁首上方

天然防腐劑(2) – 酸

過多的鈉(鹽)攝取, 容易引起不良的症狀, 因此低鈉健康飲食觀念當道, 低鹽產品需求跟著大量增加. 利用高鹽度來醃漬的傳統食物加工方式, 也悄悄隨著時代轉變成低鹽化了, 當然調味用的主角之一: 醬油, 也慢慢往低鈉(低鹽)靠攏囉.

古早時代為延長食物的食用期限或改變風味等, 其實除了利用鹽之外, 還有糖, 醋, 酒等等不同的醃漬方式, 皆可以達到改變與增加食材風味, 加強防腐進而延長食用期限的能力, 甚至高鹽的醬油也可成為醃漬材料喔! 例如台灣傳統漬物-破布子(樹子), 一般就是利用蔭油醃漬的.

根據我們最近一兩年的調查資料分析, 傳統台灣高級蔭油, 鹽份的平均含量已低於15%了. 其它像傳統的台式泡菜, 更是從15% 降低至 8% ~10% 左右, 當然少了高鹽份的防腐協助, 低鹽的泡菜用不完也得放冰箱, 不然也很容易腐壞. 那蔭油呢? 用過高級蔭油的大概可以體會, 開瓶後若沒有放冰箱, 其實並不會放一兩天就發霉腐壞, 大概放個一週後或更久, 才容易於瓶口或液面發現有白色黴狀物, 這是因為蔭油鹽度雖然降低了, 鹽度也大都還有10%以上, 加上較高級的蔭油其濃度一般較高, 含有較多各種有機酸(如乳酸, 蘋果酸), 還有熬製時使用的糖等等, 在這些綜效之下, 天然無添加的高級蔭油仍有一定防腐能力的. 但開瓶要久放則早晚還是會有發黴的現象, 基本上開瓶後還是放冰箱好.

另外照片中醬油碟上的醬油, 已經放超過一個月了也沒發黴, 但實驗時同樣的一瓶醬油放旁邊瓶壁上卻已經白斑點點. 為甚麼放外面反而沒發黴? 這跟環境狀態有關, 醬油碟內的醬油不多, 加上開口大, 外在濕度低的狀態下, 會漸漸蒸發水份而使鹽度變高, 另一方面, 流動的空氣也會使黴菌不易繁殖. 開封後的醬油, 重新蓋好後瓶內空氣與濕度穩定, 黴菌就更容易生長了, 但如開封時空氣環境很乾淨, 剛好沒有黴菌孢子侵入也就可能不發黴. 同樣的道理, 建議各位家裡應該要有良好的通風, 因屋內空氣流動不良會容易積穢氣, 東西也就容易發黴, 對身體健康也不好.

細心的你大概已發現到, 上面所述的有機酸,還有糖等竟也可以提高防腐能力? 是的. 其實細菌最怕酸了, 很多菌在PH5.0以下就很難生存. 而釀造好的蔭油, 一般PH值大概會落在 PH4.6 ~ 5.0 左右, 真巧! 蔭油還真是厲害. 不過還是有一些乳酸菌, 酵母菌, 黴菌等等仍可生存於PH5.0以下的. 而不同的有機酸抗菌能力不同, 其強弱依次為 醋酸 > 乳酸 > 蘋果酸 > 酒石酸 > 檸檬酸. 看來品嘗不同的美食時, 有些菜色習慣會搭配點醋, 除了口味也兼有殺菌的說法, 原來也是有根據的耶! 而天然釀造蔭油, 乾蔭發酵法產生的有機酸主要以 乳酸, 蘋果酸 與 檸檬酸較多. 而濕蔭的釀法以醋酸, 乳酸 及 檸檬酸較多. (所以說對口感與香氣講究或敏感的人, 是可以區分乾蔭釀造跟濕蔭釀造蔭油在風味上些微的差異喔!)

酸比鹽的抗菌影響力強, 一般來說:大概 0.13%的酸度, 可以約略等同 1%鹽度的抗菌效果. 舉個概例: 假設原本能有鹽度15%防腐能力的醬油, 為了某些原因(成本, 鹹感, 或低鹽訴求等), 最終被稀釋成 12% 的鹽度時, 那大概就要添加 3 x 0.13% 即 0.39% 的酸, 來補強被稀釋掉的3%鹽度. 然而因為不同酸會有不同風味, 添加不巧可能風味還會受影響變差, 結果可能為了補強這個卻又影響了別的, 所以靠添加物其實是很難弄到像原本釀造的協調口感, 真難為研發人員了, 總歸一句: 還是"天然ㄟ尚好" 啦!!

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在超市逛逛時, 多注意一下, 有些平價的醬油, 會加上乳酸或其他有機酸等添加物, 您大概就可以推測其主要就是用來補強風味, 兼有補強抗菌防腐的效果. 那麼有沒有不改變鹽度, 避免影響風味與防腐能力卻可以改變甚或增強風味的方法呢? 有的, 還是得靠添加物, 特殊的像(所謂的I+G): 5’-次黃嘌呤核?磷酸二鈉、5’-鳥嘌呤核?磷酸二鈉, 另外還有一堆甚麼氨基x酸的, 能調整醬油風味口感, 也就是可弄出比純釀造還強的醬油香氣與鮮甜味, 並壓低了真實的鹹感, 這些添加劑較常見於平價的醬油品項, 所以其產品鹽度也可以較高避免太容易腐壞.

最後, 大家一定會想問, 那萬豐醬油咧? 這裡順道做個大公開, 給需要鹽度資訊的捧友們參考參考. 萬豐醬油原料就是 水, 台灣黑豆, 鹽與糖, 全天然的食材, 製作全程完全沒有任何額外添加物, 自己做的安心, 才可以讓用戶放心, 小朋友用也開心. 萬豐醬油目前出廠的鹽度皆控制在12%以下, 有符合CNS薄鹽醬油的鹽度要求喔! 但我們並不會特別去強調屬薄鹽產品, 因為CNS 標準把薄鹽產品的總氮等等的規格也跟著降低了, 然而全天然的萬豐醬油的總氮仍高達1.4(g/100ml)以上, 比CNS甲級黑豆醬油的標準還高很多很多. 20年前的萬豐醬油, 其實鹽度也是很高的, 而目前所製造出貨的, 則是經過了近三年左右的古法製程研發微調, 並且更精準控制鹽的用量用法, 才達成頂級的水準, 不僅保持古典的老味道, 又不會讓鹽度過高. 另一個萬豐黑豆壺底油產品, 鹽度則大致維持在13%~15%之間, 因為採用稀少珍貴的乾蔭壺底黑豆與壺底油, 濃度與鹽度都會較高, 品質自然更勝一籌. 但因鹽度皆比舊時代的低了, 又沒有用額外的添加劑加強防腐, 能靠的除了鹽另就是醬油本身深厚的濃度與糖的綜效, 勉強有些防腐能力, 所以開封後不用時還是要放冰箱, 不放冰箱的話, 若超過1週以上發黴機率是比較高的!

 回到頁首上方

天然防腐劑(3) – 酒精

酒與酒精- 用途很廣, 米酒-是料理美食不可或缺的常備品, 75% 酒精- 是各處所常見的手或皮膚與器具的消毒殺菌. 藥酒可以補身強身甚或治病, 各式葡萄酒可替美食加分, 啤酒與烈酒也能為聚會助興. 然而因喝酒而上新聞卻也是屢見不鮮- 酒駕, 鬧事, 情緒失控等等. 酒帶來美好, 不小心卻也會帶來不好後果, 所以飲用時請多加留意份量! 並且喝酒不開車, 開車不喝酒!!

酒可以防腐嗎? 顯而易見的, 看看賣場架上的烈酒, 保存期限可都是無限期呢! 那啤酒為甚麼有保存期限呢? 因為其酒精度較低, 防腐能力有限. 酒精的滲透能力與鹽相當, 也就是說1度(1%)的酒精相當約1%鹽度的防腐能力. 所以那些超過30% 酒精度的酒等於超過飽和食鹽水濃度了, 防腐能力當然一流. 而啤酒其酒精濃度一般約5% 左右, 沒有其它防腐措施的話當然沒法放太久.

一般來說, 超過19%的酒精度即能有一定的抑制黴菌的能力, 因此傳統醃漬方式有些也會利用酒來消毒防腐, 像是用鹽糖水醃蘿蔔或醬鳳梨時, 可在瓶口再加點米酒(料理米酒是19.5%)或噴灑些酒, 即是要加強防腐能力, 避免雜菌入侵, 破壞醃漬成果, 而且添加少量的米酒也有提味去菌臭的效果. 酒除了可以加強防腐, 對不同食材其實也有不同的效用: 如去腥, 提味甚或 增香等等. 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風味與用途.

扯了一堆, 那酒跟醬油與蔭油有甚麼關係? 其實在釀造醬油過程中就會有屬於醬油風味的酒精產生, 特別是豆麥類醬油或水蔭釀法的蔭油, 這類釀法通常使用較大量的鹽水參與發酵過程, 屬液態發酵方式, 加上初期會通氣攪拌, 讓後期發酵時有更多酵母菌能充份參與厭氧發酵, 酒精即是酵母發酵產物之一, 這些綜效也因而更加強了其醬油香氣. 採用傳統釀法的豆麥類醬油大概要釀製一年以上, 才會有起碼的香氣與酒精含量, 釀造超過2年或更久的酒精度有可能高達3%左右, 其醬油風味會更為醇厚.

至於賣場常見的豆麥醬油大多屬新式工業釀法, 一般會於釀造過程中添加多種酵母菌, 釀期較短通常不會超過4個月, 酒精度則根據添加量不同變化較大, 因此風味一般沒有傳統久釀的優. 然因酒精成份容易揮發, 因此豆麥類醬油通常需要嚴控後續調製與加熱殺菌的溫度, 避免過多酒精揮發連帶降低醬油成品香氣. 而這也是為甚麼豆麥類醬油剛打開時香氣衝感覺較香卻不耐煮較不適合滷的原因之一.

購買時若能多注意一下標籤成份, 可以看到有許多醬油成份裡有添加酒精(食用酒精, 米酒或高粱酒等) , 這些指的都是醬油最後調製時才加入的, 並非於釀造期由酵母菌產生的天然醬油酒精. 這些額外添加的酒或食用酒精, 一般主要目的除了風味模擬與增香外, 主要也是用來加強防腐能力, 甚或消除因製麴不佳可能造成的釀造菌臭或豆臭. 因為現代人講究香氣與低鹽口感又不喜歡看到防腐劑, 特別是這種每天都會用上的調味品會更注意. 所以既然釀造過程會有酒精產生, 加上酒精滲透防腐能力與鹽相當, 運用添加酒來取代部份鹽度與防腐劑添加顯然是更好更直接的作法.

假設若將醬油稀釋鹽度降到13%左右了, 那麼另外加至2%~3%左右的酒精, 就可以回到相當15%~16%鹽度的防腐效果, 再加上酸與糖等, 整體綜效可能可以提高到相當20%以上鹽度, 防腐能力大大升級, 而口感也不會太鹹了. 至於更講究一點的會用成本較高的高粱酒, 這時除了加強防腐, 也有提升風味的效果, 讓短期釀造的醬油, 嘗試接近多年釀造的風味效果. 話說回來, 含有酒精的醬油, 直接沾用可能對於酒精有禁忌或敏感的人要稍加注意一下, 直接給幼童沾用可能較有疑慮的話, 或許這類醬油拿來烹調使用應該較合適喔! 所以說, 添加酒效用雖然不錯, 但也有值得顧慮的地方, 酒真是天使也是魔鬼!

那麼一般常見的蔭油(濕蔭釀法)會不會也有酒精成份呢? 有的, 但含量更低, 因為濕蔭釀法雖然也有添加水或鹽水, 但水的比例有限仍屬固態發酵, 也沒有攪拌, 直接進入厭氧發酵, 風味形成後較不易跟隨酒精揮發, 加上開缸後會高溫調煮過才形成蔭油特有醬香, 難怪不怕煮, 還越煮越香. 至於更少見的乾蔭釀法-萬豐醬油呢? 不禁要再老王賣瓜一下: 乾蔭是直接拌鹽下缸, 沒有像濕蔭會事前或事後加入鹽水, 屬固態乾式熟成, 僅微量酒精生成, 開缸高溫煮過後成品就更不會含有酒精成份了. 相較於濕蔭釀法的蔭油, 乾式熟成不僅拌鹽配比與豆麴品質要求更高, 還得靠更多的時間才能醞釀出乾蔭特有的風味喔!

乾蔭釀造的蔭油, 沒有像其它醬油有酒精成份助力, 因此開封時的氣味沒那麼香那麼衝, 有的是溫潤的醬香與豆香. 想感受一下醬油內酒精帶來的威力麼? 有興趣的話可以比較一下豆麥醬油與萬豐醬油, 打開後分別倒入醬碟, 聞一下其香氣, 比較其差異, 隔一至兩天後再聞一下您就更清楚知道差別在哪了? 乾蔭的萬豐醬油, 香氣內斂沉而穩定, 醬碟上放幾天後其變化差異不會太大. 乾蔭釀法可說有如頂級牛肉才會採用的乾式熟成, 雖然搞工較不符經濟效益, 然其風味的沉厚底蘊有待您親自鑑賞囉. 曾有個朋友用了萬豐醬油料理時不小心煮焦了, 特殊的焦香味還真香到不行耶, 所以萬豐醬油拿來製作烤肉醬的調料配方也是很優的喔!

 回到頁首上方

天然防腐劑(4) – 糖

來看看同樣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糖, 在台灣上市的醬油/蔭油一般皆有添加糖, 至於蔭油何時開始有加糖目前已不可考了. 經過考究, 這糖在醬油上除了提味外, 更有增香與潤色等等的多重作用, 與酒在料理上的多用途不惶多讓, 那糖跟醬油防腐也有關嗎? 有的! 只是在醬油這兒並不會特別以糖來達到加強防腐的目的, 前述的多重效用才是醬油調製需要糖的重點.

想想傳統漬物或酵素釀製, 都是利用高濃度的糖份, 才能長時間醃製與釀造存放, 所以其作用道理跟鹽是類似的. 只不過糖的滲透壓沒有鹽強, 其能力大約鹽的8.6%左右而已(果糖/葡萄糖則約為16.3%), 也就是用了1%的蔗糖, 只能達到 0.086%鹽度的滲透壓效果. 而同時蔗糖的添加會降低食品的水活性, 食物的低水活性也是能抑制微生物生長的.

一般若單獨使用糖醃漬, 則所含糖濃度通常需要相當高, 起碼要近50%以上, 最好是要達到 60%~70% 方可抑制酵母生長, 但有部份耐滲透壓的酵母與黴菌於 70% 糖濃度下仍可生長, 所以像高糖濃度的蜂蜜也沒法像烈酒一樣能無限期存放. 因此若要以蔗糖來加強較低鹽度醬油的防腐能力, 大概得比鹽跟酒等多近6倍的使用量才行, 因此使用糖來防腐其的成本將相當高, 蔗糖成本大概是粗鹽的五倍以上, 如此用量與成本加成起來顯然非常不經濟, 加上糖在口感上的強勢, 加太多或太少對醬油風味口感都將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需要更加謹慎才行. 因此糖對醬油防腐的貢獻屬於額外附加的. 當然若能整體考量善用並且精確的調配比例, 確實也能與鹽, 酒, 酸等互配而達成防腐效果與特有的風味口感, 於是這也造就成不同廠商有不同醬油專屬配方的擬訂了.

有趣的是, 根據我們的實際市場調查, 越是高等級的醬油, 標籤成份通常越單純, 而其糖份含量通常也較高, 顯然高級醬油在風味的調製上, 以糖為最上選最單純, 畢竟越多額外的添加物對醬油原始風味的提升與呈現上其實是很難達到良好的輔助成效的, 真材實料才是最上策!! 這也是萬豐醬油在產品製造上一慣的堅持. 然因糖成本太高, 且調製相對費工費時, 自然得反應在實際售價上, 相反的越便宜的醬油, 標籤上的成份反而越多, 因為添加劑的成本較低, 而且方便調製且更快速, 既省料錢更省工錢, 自然可以有更低的成本與售價, 真材實料對比化工用料, 再再真實印證了所謂的一分錢一分貨啊!

關於醬油的防腐大致就描述到這兒, 相信大家對天然的防腐方式也能有一定的認識了. 其實這些鹽度概念也運用在不同地方, 例如各式傳統的醃漬物, 古老的醃漬作法不是用大量的鹽就是用大量的糖, 所以這些醃漬物不是很鹹就是很甜, 與現代講求低鹽低糖概念不符. 然而運用這裡所提的概念, 加以變通就可以當成您的料理秘笈, 據此您可以大膽嘗試改變傳統的醃漬鹽糖比例, 不需要使用化學添加劑來防腐或改變風味.

例如想要降低鹹感, 就可以嘗試降低些鹽的使用量, 算出降低的鹽度後, 另外依個人喜好可以選擇搭配酒, 酸(醋)或糖等等綜合運用, 來達到同樣可防腐耐放的相對鹽度. 鹽種類也不一定用粗鹽或細鹽, 還有岩鹽或其他風味鹽可以選用, 同樣酒除了米酒高粱酒, 也可以嘗試用不同的酒, 酸可以用天然釀造糯米醋,糙米醋或水果醋等, 糖除了粗糖(二砂), 也可選用白糖, 冰糖, 黑糖, 麥芽糖或蜂蜜等等. 加上比例不同的調整, 將可以有成千上萬種以上的組合, 花點時間計算一下吧! 試試不同的比例也許就能創造出獨特風味口感, 釀造出屬於自己的DIY黃金健康食品! 當然也很歡迎大家來FB這邊分享您的私釀作品與作法喔!

 回到頁首上方

標籤裡的秘密-醬油的鹽度(鹽份)

來看看市面上這麼多的醬油品項, 您該如何知道所選用醬油的鹽度呢? 這邊教您一個簡略的方式, 請看看其營養標示, 會有關於"鈉"的成分標示, 而其表格上也會有如"每100ml" 或"每份 100ml"等等標示, 以每100ml 的標示為例, 若其鈉含量為4393mg, 那麼直接去掉百位數以下並除以400, 即4300/400 = 10.75(%), 此10.75即為此瓶醬油大略上的鹽度(以%計). 而薄鹽醬油標準為12%以下, 可以得知此瓶醬油算是低鹽品項.

Salt Percent

為什麼要去掉百位數以下呢? 因為醬油為大豆製, 大豆也含有鈉成分, 但大致上以整瓶420ml醬油為例其 大豆所貢獻的鈉含量應該都在50mg以下, 所以概略計算時直接去掉即可. 再來又為什麼要除以400呢 ? 因為鹽主要為氯化鈉, 其每克鹽含有400mg鈉, 所以將鈉含量(mg)除以 400也就可以得出有多少克鹽了, 而這裡算出的是大略的每100ml 有幾克鹽. 要更精確地換算, 則得用鹽度為 g/100g 計, 不過最終差異並不會太大就是, 選購時也沒法量, 所以前面方式應該足以判定大致上的鹽度了. 市面上很多料理書為了使用者方便, 常以幾匙醬油為例, 然現況是醬油百百種, 鹽度差異其實也蠻大的, 若沒有明確指出使用那種醬油, 實作出的料理口味可能變調, 以後也許料理範例可以出現更精準的參考, 做出成品就更不會有太大意外了.

大部分市面上的醬油, 多數的營養標示應該都是請第三方檢驗單位檢測後標示, 不過也有一些是根據產品原料比例自行抓個大概去計算的, 因為標示規範的誤差容許範圍很大, 因此有些商家為了省卻檢驗費用, 就會這樣自己設定, 這樣的標示數值, 很可能就會跟產品的實際數據差異大, 因為釀造過程複雜, 很多步驟的影響產出比率不同, 很難用計算的方式, 計算的方式比較適合單一原物料使用, 經過加工程序的產品就比較不適合, 這類標籤參考性就大大降低, 還有另一種是用抄的, 衛福部網上就有一些範例供業界參考修改引用, 當然這類數據可能差異又更大了, 所以以上方式對其他廠商的數據只是提供參考, 但如是我們新萬豐的產品, 所有的不同產品都是經過第三方公證單位檢驗的, 雖然同一產品並不是每批都測, 但是我們對產品的品質都有進行內控把關, 讓每一批的產出都能掌控在設定範圍內, 希望給客戶一個良好穩定的產品, 這也是我們的責任與驕傲, 畢竟手工製作的產品, 要能經常維持產出在一定的水準內, 可得有相當的經驗能力與製作水準才行喔.

 回到頁首上方